編者按:為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優化多元化辦醫格局”的要求,國家多部門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非公醫療機構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對非公醫院的熱情也前所未有地增長。這種態勢有如一種提醒,非公醫療的發展再不容忽視。為此,本網策劃了“非公醫療發展面面觀”系列報道,從非公醫療的品牌發展、內部管理、資本運營、競爭與合作、美譽度等方面,對非公醫療發展,進行探討。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醫療衛生法制研究室主任曹艷林在12月29日接受本網專訪時提到:“非公醫療已經從‘草原’長成‘森林’了,開始正面面對競爭。”曾幾何時,一些有特色的非公醫療機構寄望于與公立醫院合作來謀求發展,然而,合作并不如預期順暢。隨著非公醫療機構數量增加,非公醫療機構開始“抱團取暖”,改變被動局面,直面與公立醫院的競爭。
合作辦醫“聯體容易聯心難”
公立醫院和非公立醫療機構是我國提供醫療服務的兩大主體。根據2018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截止2017年末,全國共有醫院3萬家,其中民營醫院超過1.8萬,占比超過60%,且增速遠高于公立醫院。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在接受本網專訪時介紹,公立醫院在機構數量上占比不到40%,卻提供了超過80%的服務量,非公立醫療機構占比64%,服務量不到20%。這個數據說明兩點,一是公立醫療資源緊張,非公醫療可開發的資源充足;二是非公醫療未得到足夠認可。
不難理解,非公醫療中一些有特色的民營醫院寄望于與公立醫院合作來謀求發展。較早的合作以公立醫院輸出品牌、技術、管理為主,這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借床位”。北京康寧醫院管理者認為,這種合作的問題是“聯體容易聯心難”,公立醫院借用民營醫院的床位,但民營醫院不能獲得公立醫院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自身實力難以提高。
2010年之后,出現了公立醫院托管制資本合作。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夏小燕說,公立醫院托管制是不改變公立醫院公有制性質,將公立醫院的經營權、管理權讓渡給其他社會組織。這種合作方式的問題出在醫院自主權方面,尤其是遇到是否遵從非營利性時,管理層的矛盾難以調和。
隨著民營醫院數量快速增長,2017年4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根據社會辦醫療機構意愿,可將其納入醫聯體,并鼓勵醫聯體通過技術支援、人才培養等方式,吸引社會辦醫療機構加入并發揮作用。國家衛健委在《關于開展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醫聯體主要有4種組織模式:醫聯體、醫共體、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其中,醫聯體模式是城市開展醫聯體建設的主要模式,即以1家三級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若干城市二級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縱向整合醫療資源。
醫聯體,為非公醫療與公立醫院合作敞開一道全新的門。然而,這道門并沒有那么容易進去。郝德明發現,“有一些縣級和地級市業務主管部門主導實施的基層醫聯體,非公立醫療機構很難進來。某些地方政府部門顧慮非公立醫院的名聲不好,不愿意將非公立納入醫聯體,非公立進不了醫聯體就意味著病人減少,病人少了,次年醫保費也將減少。3年下來,醫院扛不住,醫生也流失了。”郝德明說:“對社會辦醫而言,醫聯體在部分地方實施的結果是,一邊踩油門,一邊踩剎車。”
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管理分會會長趙淳認為,“醫聯體”是醫院之間的自發聯合,非公醫療不能加入醫聯體,主要是實力不足,而不是因為法律、政策對其“歧視”。因此,趙淳主張非公醫療應更關注自身的提高。
非公立醫療機構“抱團取暖”
對此,郝德明想到的解決辦法是,非公立醫療機構“抱團取暖”,建立自己的協作體。在國家支持加快社會辦醫、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指引下,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作為非公立醫療機構行業的國家一級協會,依托互聯網,建立行業網絡大平臺,跨地域搭建了“全國多學科醫療協作體云平臺”,簡稱“醫協體”。
“醫協體”云平臺由三方面力量組成,以專科能力強的醫院作為平臺中心醫院,牽手全國100至200家需要幫扶的醫院,結成醫療合作關系。醫院之間以協議方式合作,推動行業內部分級診療。另外,吸納一批優質、有品牌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如第三方影像、檢驗、病理和醫藥、醫療器械、醫學培訓、投融資等機構加入“醫協體”。
“醫協體”是一個綜合開放的信息服務平臺,對公立醫院開放。用郝德明的話說,“醫協體”是“大手牽小手”,推動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最終發展成為經國家衛健委認可的“醫聯體”的第五種模式。
“在與公立醫院的競爭中,非公立醫療最大的劣勢不是患者人數,也不是醫保結算,而是人才匱乏。”郝德明說。據他觀察,非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大多是“一老一小”,要么年紀偏大,要么剛畢業不久,缺乏承上啟下的骨干人才。挑大梁的往往是從大醫院退下來的老醫生,年輕醫生一旦能在業務上自立,就想離開。非公立醫療機構因此技術實力和科研能力不足。
郝德明希望通過“醫協體”云平臺改善這種局面。除作為全國非公立醫療機構的綜合服務平臺,“醫協體”還將成為體制內外的醫務人員直接交流與合作平臺。目前平臺積累了一些優質國外醫生資源,其中部分醫生已經在中國工作多年。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希望促進國外醫生在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執業,以此提高非公立醫療的國際化水平。通過人才交流合作,改變目前非公立醫療在“人才”上的劣勢。
非公醫療敢“叫板”了
由行業組織牽頭建立非公立醫療機構自己的協作平臺,也被解讀為,非公醫療機構直面與公立醫院的正面競爭。
夏小燕認為,“民營醫院在發展初期,為回避與公立醫院正面競爭,做的是公立醫院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比如一些民營骨科醫院專做斷指再植手術。這種手術費時費力,還容易引發醫療糾紛。有的民營醫院把這類手術做的很細,拇指、食指各有一套要領,水平甚至超過公立醫院。”
趙淳認為,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也是一個與公立醫院直面競爭的范例。“從技術參數上看,在某些心外科手術方面,武漢亞心醫院不輸于、甚至超過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等公立三甲醫院。”
溫州康寧醫院院長管偉立接受本網采訪時說,如果民營醫院的實力強于當地的公立醫院,那么民營醫院就敢于競爭,加入公立醫院醫聯體的吸引力就沒有那么強了。
非公醫療機構迅速發展,如今到了直面競爭的時候。不再專做公立醫院“不稀罕”的活,而是要把服務做出“差異化”,這是非公立醫療現階段的策略。隨著社會資本大量涌入,更多非公醫院將擴大規模、向綜合性醫院轉型,這無疑將增加非公醫療與公立醫院競爭的籌碼。在規模、技術、服務和人才等核心要素都有較大提高之后,非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立醫院“分庭抗禮”,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