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是今年的熱門詞匯。全國政協委員、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在調查中發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脫貧攻堅戰的攔路虎。
“在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健康扶貧是全面打贏打好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能夠有效遏制和減少農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何偉日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國家統計局全國農村貧困監測調查,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脫貧攻堅面對的“最后一群人”,基本上是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硬骨頭”。而在“硬骨頭”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最大的扶貧壁壘。
在貧困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短板比較突出,主要問題涉及:缺少優質醫療設施;缺少高水平的醫技人才;缺乏高端醫療技術,導致百姓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信任;很多貧困者缺乏正確健康觀念。
在何偉看來,掃除扶貧路上的攔路虎,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需要有創新思維,依靠創新模式、創新技術,提高扶貧效率。
經過多年摸索,在政府部門的支持和央企扶貧基金的助力下,何偉構建了“精準醫療·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這一模式和以往傳統扶貧模式顯著不同的是:以“三層賦能結構”為特征。
技術賦能,采用基因技術、云醫療、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使扶貧變得更精準、更有效。
培訓賦能,通過國家衛健委防盲治盲培訓基地,采用云端教學、線下帶教和遠程會診方式,提高基層醫生常見眼病診療能力。
組織賦能,建立醫療扶貧基地,通過云平臺,連接何氏眼科總院、區域防盲中心和醫聯體,建立區域防盲扶貧基地。通過政府搭臺,央企扶貧基金助力,使“精準醫療·精準扶貧”模式可持續、可復制。
何偉表示,2020年是我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他將帶領其眼科團隊緊緊依靠黨和政府的領導,依靠創新技術的驅動,與醫療機構共同協作,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精準醫療惠民,助力脫貧攻堅,助力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本報記者 楊 侖)